半月谈

  • 中国搜索
  • 半月谈搜索
资讯 观察 三农 财经 科技 旅游 消费 行业 地产 智慧 教育 艺术 环境 社会 看点 招商引资 精采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媒体信息港 >> 资讯 >> 产业视点 >> 正文

公  交  车   公  交  人

时间:2020/8/18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吴邦国

 

 

公  交  车   公  交  人

  

 

 

相信所有人对城市公交车都有一种不同的记忆,那是因为公交车加公交人就是这个城市的景象,承载着这个城市的五谷杂陈,仔细去嚼就是这个城市的品位。

 

公交车是伴着城市的成长而成长的,而一代一代的公交人则是这成长过程中的实践者和见证人。

1950915日,对我的父辈来说,那是个很神奇的日子,那是因为他在南昌街头看到了公交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南昌市第一条公交车线路,虽然车身为木质、单门、长头式,燃料用木炭,可这是南昌公交车的始祖啊。

 

这种木炭车牵引动力小,是我国的起步车,就像我们刚建国不久的国家一年,百废待兴。虽然这是几辆不被人看好的破木炭车,可车身上写着的“南昌市公共汽车”七个大字,沭浴在金秋的阳光下,雄纠纠地行驶在了南昌的街头巷尾,向南昌人民宣告:我们来啦!

从此,南昌公交就像这木炭车,艰难地、义无反顾地朝着明天驶去,担负起了南昌市公共交通的神圣使命。

我相信,只要有公交在,南昌这座城市的血脉就会永远通畅。

没有公交,再好的城市,似是一个大闹钟停了摆,断了一条腿。即使是早年为数不多的车辆和公交线路,慢悠悠地像甲壳虫行驶在那大街上,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勃勃生机。

195665日,阳明路经胜利路、中山路、八一大道环绕旧城区的环行线路通车。1957年底,南昌市全市公交车辆发展到47辆,木炭车终于被淘汰了。这一刻,公交人似乎有种扬眉吐气之感,就像是一个治好了哮喘病的人如释重负。

都说,城市的大马路是公交车的碾压拓展变大的、变宽的。这话不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谁不希望看到公交车从自家门口过。一旦有了这一天,人们会奔走相告,孩子们会欢呼雀跃:在我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车上学啦!

时间的变迁在公交人的脸上虽然刻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皱纹,可这皱纹却换来了南昌市民的笑容。197171日,八一桥至包家花园的第1条无轨电车开行了。走在街上的人们一个个好奇地驻足看着车上的那两根辫子,用手指着电车说:“哦,我们南昌也有电车喽!”也有专门进城来看这辫子车的农民盯着那车顶说:“世界真奇妙,公交车也长长辫子了!”

公交好坐,公交方便,公交便宜,这是所有坐公交车人的共同感觉。可是,有谁知道公交人的感觉是什么吗?

 

车要动,人要先动。什么人,公交驾驶员。

也许你还在床上梦香时,他(她)们就开始了每天出车前的准备工作。现在的公交司机这个职业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早起出车,晚回归家,没有休班,照顾不到家人。现在的公交司机每天从上班起可谓是身兼数职,不只是驾驶员,他们还是整理整车卫生的保洁员,反恐、消防的安保员,投币售票、问路的服务员。

 

很多的公交车驾驶员都曾说:选择了公交这一行,早起晚归我们认了,节假日不能休息和家人团聚我们也心甘情愿了,辛苦一点没关系,我们只是希望能得到广大乘客朋友们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是哦,不曾有一些不理解之乘客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给驾驶员增添不少麻烦甚至抢方向盘之事。

车要走,人要先走。什么人,售票员。

所有乘过公交的人都不会忘记,以前的公交车是有售票员的。加上以前南昌公交不仅没有空调,炎热的夏天连风扇都没有,售票人员头戴草帽,肩搭毛巾,仍汗流浃背。不仅如此,那时的南昌公交线路少、车次少,乘客在车内吸烟、随地吐痰也是常态。

已年过半百的张惠珍,开了302路公交、做了几年公交售票员。对那个时候的公交深有体会,她说: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整个公交车厢像是一个大蒸笼。不管是售票员还是司机,都习惯在肩上搭一条毛巾。但跑一趟下来,全身还是湿透。

除了售票,张惠珍还要负责报站和拐弯提醒。每次车要拐弯,她就拿着喇叭提醒乘客,快到站她也要进行播报。尽管条件艰苦,可为了南昌人的出行,他(她)们默默地承受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他(她)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售票员,起早贪黑,无论风霜雨雪,他们的身影总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重复的路线、重复的站台、重复的风景,在不重复的日子里,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会遇见各种想象之内、意料之外的事情。做为一名公交人,肩负着成干上万的南昌市民出行安全,这既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也是一份无尚的荣耀。然而,对每一位南昌公交人最好的回报,也许只需要你的一份理解,一份包容,一份赞扬,一份支持与配合。

南昌公交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了!

2012430日,南昌首批精品公交线2/22路和5路正式亮相。

什么叫精品公交线,没有乘过,你绝对感受不到她的温馨与亲和。

走上一辆2路“精品线路”车,首先是着装如空姐般的司机她站立着在迎接着你,我与很多第一次乘这车的人一样,顿时一股热流直往上涌,一个乘车的百姓,什么时候享受过这种待遇。忍不住的我会向她投去致谢与羡慕的眼光。而且这种车遇有行动不便的人上车时,上下车处的踏板可以上下调整;遇有道路不平整时,可以控制车辆使乘客感受不到颠簸;车上扶手全部为防寒橡胶;车上挂有爱心袋,里面装有报纸、针线包、呕吐袋、棉签和一些常用药等;椅子的设计比以前更合理,前面两个软皮坐椅专供母婴及老人。

 

人活着最大的脸面是受人尊敬,出行最需要的是一种享受。没想到这一切竟在南昌市的公交车上体会到了。

仅仅只是这些吗?不,公交车、公交人是南昌人,坐公交车的不仅仅是市里人。考量一个城市文化的指标很多,但人文关怀终归是最基本的。普通老百姓的感受,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貌。

那天,我坐上了240路,这路公交是开往梅岭脚下的市郊线。车到昌北站,上来了一位老妇人,艰难的是她那矮小个子还挑着一个担子,一看就知道了上城里来做小买卖的。果然一上车就见她絮絮叨叨地说:唉,南昌人哪里不吃粽子了,这粽叶子都没有人要。这才应验了她是进城来卖粽叶子的。我一见那篮子里的粽叶子都偏焦黄了,心想,这还能有人要?这时只听见喇叭传来了给老人让坐的声音,马上就见有人给她让坐。她连连说谢谢后只见她拿着一扎粽叶子对那女驾驶员说:“我这拿回去也没有用了,你就拿一扎回去吧!”“哎老人家,我不能要你的东西哟!你也可怜,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这个……哦好好好,我要了、我要了,等会你下车时我给你钱。”

说这话时,我估计此老妇人可能经常坐这车进城卖东西都认识了。一听驾驶员这样一说,很多人的眼光投向了那干瘦的老妇人。“老人家,你这多少钱一扎,我要一扎。”“唉!不要钱不要钱,反正也是卖不出去的,你拿一扎去。”一看就知道大家都在帮助这老人家。公交车稳稳地朝前开去,车厢里却流动着一股富有人情味的暖流。这浓浓的烟火气,不正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吗?在这些开往市郊的车上,我是经常看到挑着担子进城卖土特产的人。公交车虽小,可车上的喜怒哀乐尽显人间。

我在想,正是有了这些人,公交就增添了一股人气及温度。

2017629日,南昌公交车迈入全空调化的新时代。2019718日,南昌公交“电子支付”上线,覆盖了280条线路近4000辆公交车。

  南昌,是我一生中居住最久的城市,公交车也是我坐得最多的一种车。有外地朋友来昌,问我南昌这个城市怎么样,我说:我带你去坐趟南昌的公交车吧,一可看街景、二可品风情、三还可以体验民情。说这话像是一种玩笑,其实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接地气的浪漫。那些外象的表现,在公交线上总有让你掩饰不住的标新立异,让你觉得南昌公交也不乏趋新赶潮的热情。

当我们走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上,我们站立着准备让正驶过来的公交车先行时,没想到公交车却停了下来,司机微笑着在给我们打着手势:请您先行。这是一种何等的尊荣,我们走过去时向司机们致以由衷地敬意,顷刻间觉得他(她)们的笑容竟是那么的美。

当我们来到站台上,哇,南昌公交站台的设计,让朋友大为惊叹。一座城市窗口的公交站台,不仅代表着整座城市的形象,同时也代表着整座城市的文化。是啊,有这样的公交车站的设计,不仅顾及到了人性化需求,加上完美的外观设计,犹如是一件装置艺术。试想,在这样的公交车站里等车,谁又会急迫关心车什么时候来呢?你看,那边不正有一对青年男女,把这里当做了谈情说爱的栖息亭吗。

哇,说来就来,南昌的双层巴士来了。以前只有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双层巴士,现在已在南昌街头兴起,我们终于也可以亲身感受一下双层巴士的风采了。

  南昌公交的变化,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品位。这不正是一代又一代公交人的积淀、传承和培育的结果吗。它已渐成时尚,形成了一种大众的美学。

我们常说,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其实在一座城市中,最能体现城市温度的就是公交车,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人间百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力量。

正是因为有他们,南昌才是一座极具幸福感的城市。

最近,一个口号在南昌公交悄然兴起,那就是"公交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以大数据分析来开辟公交线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是哦,我们很容易对生活的改变熟视无睹,因为我们对现象往往停留在表面,并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所以在浑然不知中漫不经心。

  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对自己居住的城市公交如此深入了解。自然,我现在所写的公交人只是驾驶员和售票员。其实形成这个“公交人”的还有千千万万为他们服务的人,他们也是在不同公交战线上的服务人。南昌公交的今天,凝聚了所有公交人的心血与拼搏。

  这就是南昌的公交车,这就是南昌的公交人。

  其实,这些车、这些人,琐碎而又平凡,渐渐地都转化为了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南昌市特有的景象。

有人说,了解一个城市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乘坐公交车,在车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和风景。公交活了,城市的血脉就活了,城市就活了。在此我要说:国内外的朋友们,来南昌一定要去坐坐南昌的公交车,那你将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美丽、不一样的心境。

致公交人:

朝始惊初露,暮归染秋霜。

寒暑惜日短,播撒爱心长。

 

作者简介:

吴邦国,民间文化研究者,长期从事民间文学、传说、故事的研究。

系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理事,全国故事创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八届副主席,江西省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江西老年大学文创室研究员,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

作品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山花奖”、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奖,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奖,全军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奖,及各种大奖,被授予“全国最受读者欢迎的故事家”称号。

参与组织、策划、推动了江西省“红色故事汇、道德模范故事汇、老干部正能量故事汇、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廉政故事、法治故事”等大型故事活动二十余次。系中宣部、文旅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江西选拔赛评委、特邀总点评。出版著作十五部。

责任编辑:康永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