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中国搜索
  • 半月谈搜索
资讯 观察 三农 财经 科技 旅游 消费 行业 地产 智慧 教育 艺术 环境 社会 看点 招商引资 精采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媒体信息港 >> 资讯 >> 民生看点 >> 正文

康氏宗亲追根溯源及宗支分布概况

时间:2018/4/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康氏宗亲追根溯源及宗支分布概况

------康陈印姓同宗同祖的历史成因及宗支分布概况

     华夏康氏之先派,源出于姬姓。始祖姬封武王始发之九弟,武王因年早逝,成王姬诵接位。成王五年,因公旦辅政,周公旦计划平定武庚之乱之后,把殷民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分给武王胞兄弟中的九弟姬封,划域卫国。姬封成了卫国的国君称康叔,后人以康为姓。从此,中国有了康姓,康叔是中国和世界康姓公认的始祖。

     四川省兴文县境内及周边康姓,印姓及陈姓一部分都是康叔之后裔。自康叔之后历代名人名贤人辈出,在唐朝前期就有康国安、康希铣一家三代出10位名人。康希铣乃康国安之子历任六洲刺史,现在兴文县康姓、印姓的族谱均有记载。康希铣之后传至第27代孙康与之、字佰可,又名叔闻,号退轩。佰可公宗室南迁时曾上《中兴十策》有名于时。进士出身,官升太极殿大学士,奉召参加政事、修史编署与司马克一起编写《资治通鉴》,告老后归隐于陕西省西安府三源县。佰可公妻吴氏夫人生五子,康琦、康瑜、康玑、康琏、康瑢。因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天灾人祸后世子孙散落各地。

     明末清初四川由于长期处于战乱、饥荒、虎患和瘟疫流行。造成四川地广人稀,有耕之地而无耕地之人。战乱等原因使四川人口剧减,当时四川人口只残留约60万人,低于元代经战乱人口仅存人口70万之数。康熙初年,巡抚张得地由广元入川,上任时在四川境内行走数十里绝无人烟,他由顺庆经重庆到泸州,舟行数日寂无人声。而成都则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久已鞠为花草矣。成都无法驻守,张德地只好将官署驻川北阆中县。

    面对土地肥沃,人烟稀少荒凉的四川,清初几位皇帝采取一系列惠民移民政策甚至强制措施,所以形成了民间广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北方移民入”乃至捆绑强迫入川者。在这种特点的条件下,佰可公五房后人,除康琦后代不知其详外,其余康瑜、康玑、康琏、康瑢之后代于明末清初入川落于顺庆岳池县。康玑之后部分族人迁居于陕西省巩荣昌府会宁县,康琏之后于明末清初有部分族人移民到泸州市康家坝仪明乡,康瑢之后顺治十三年部分族人移民入川到成都华阳县。

康瑢之后康陈印公生于万历十六年(公元589年)陕西省西安府三源县高石坎甜苦林水井湾生长人氏,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8年)癸未移民入川到四川成都华阳县。顺治十三年(公元1652)康陈印公举家从华阳县迁居永宁县(现在叙永县)太平里(现在大坝乡)七甲平寨乾湾。康陈印公妻柳氏膝下三子:长子申元,次子成元,三子丑咡。因地广人稀,为多占耕地,报粮立界,夫妻商议将三子分姓三支报粮立界。长子申元取名康肇启,顶康字宗支;次子成元取名陈肇美顶陈字为宗支;三子丑咡取名印少智顶印字为宗支。康陈印公恐防将来久远三姓互不相让,亲笔立留遗嘱族谱并请邻人吴安邦、何定远在场立写遗嘱族谱字据为凭。分支立姓后康陈印三姓长发其详,康肇启妻张居住地大坝太平七甲平寨干湾唐房背后寨子顶,后至叙永厅得一守备署之职,守备建武营;陈少美居住马岭平子头,子孙发达其详;印少智得叙永厅一守备署之职,居住兴文县黄家沟龙洞,子孙兴旺。

    2014年12月乘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东风,四川宜宾兴文县在兴文县城成立了中华兴文康氏文化研究会,兴文、叙永、云南威信康陈印宗亲和来至全国各地的宗亲欢聚一堂,欢庆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兴文分会成立。至此,同宗同祖的兴文及云贵川的康陈印姓一家亲,开始万世同源永同宗共盟发展新篇。

    资料来源:《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康氏文化》、湖南梅山康氏文化研究会编《康家人》、兴文康姓《康氏族谱》、兴文印姓《宗谱》

    撰写人:康陈印公第十三代康德文

    责任编辑:康永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